經鼻腸營養導管注冊審查指導原則(2022年第41號)
發布日期:2022-11-25 閱讀量:次
附件:經鼻腸營養導管注冊審查指導原則(2022年第41號).doc
經鼻腸營養導管注冊審查指導原則
本指導原則旨在指導注冊申請人對經鼻腸營養導管注冊申報資料的準備及撰寫,同時也為技術審評部門提供參考。
本指導原則是對經鼻腸營養導管的一般要求,申請人應依據產品的具體特性確定其中內容是否適用。若不適用,需具體闡述理由及相應的科學依據,并依據產品的具體特性對注冊申報資料的內容進行充實和細化。
本指導原則是供注冊申請人和技術審評人員使用的指導性文件,但不包括審評審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項,亦不作為法規強制執行,應在遵循相關法規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導原則。如果有能夠滿足相關法規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詳細的研究資料和驗證資料,應在遵循相關法規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導原則。
本指導原則是在現行法規和標準體系以及當前認知水平下制定,隨著法規和標準的不斷完善,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本指導原則相關內容也將適時進行調整。
一、適用范圍
本指導原則適用于《醫療器械分類目錄》中按照II類醫療器械管理14注輸、護理和防護器械目錄下05非血管內導(插)管項下02經鼻腸營養導管中描述的經鼻插入患者胃、十二指腸或空腸內,用于向腸內引入營養液或藥液的導管,部分可實現沖洗等其他輔助功能。(本指導原則不適用于經鼻腔插至胃內,供臨床鼻飼用的導管類產品。該類產品的相關注冊審查請參考《鼻飼營養導管注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
本指導原則所涉及的經鼻腸營養導管是指經鼻插入十二指腸或空腸,向患者輸入腸內營養液的導管,部分可實現沖洗等其他輔助功能。主要用于臨床上需要進行腸內營養(EN),而患者本身因胃功能不足或反流誤吸風險較高等原因不宜使用胃管,且不宜采用經皮造口方式輸入腸內營養的情形。
二、注冊審查要點
(一)監管信息
注冊申請人需要描述經鼻腸營養導管的產品名稱、分類編碼、管理類別、規格型號、結構及組成等信息。
1.申請表
1.1產品名稱應符合《無源手術器械通用名稱命名指導原則》,可采用《醫療器械分類目錄》或發布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上的通用名稱,或以產品結構、適用范圍等為依據命名,如“經鼻腸營養管”,“螺旋型鼻腸管”,“十二指腸管”等??蓭в小耙淮涡允褂谩钡茸謽?,如“一次性使用螺旋型鼻腸管”等。
1.2確認產品分類編碼及管理類別,依據《醫療器械分類目錄》,產品分類編碼為14-05-02,管理類別為Ⅱ類。
2.注冊單元劃分
按照《醫療器械注冊單元劃分指導原則》的要求,注冊單元劃分著重考慮產品的技術原理、結構組成、性能指標及適用范圍等因素。如:帶球囊產品與不帶球囊產品應劃分為不同注冊單元,主要原材料(如管體)不同應劃分為不同注冊單元。
3.其他信息還包括產品列表、關聯文件、申報前與監管機構的聯系情況和溝通記錄以及符合性聲明等文件。
(二)綜述資料
1.概述
注冊申請人應描述申報產品的名稱及確定依據、管理類別、適用范圍。若適用,申請人需要提供申報產品的背景信息概述。
2.產品描述
2.1工作原理
經鼻腸營養導管通常由鼻腔經食道插入胃,在胃腸蠕動的推動下滑移進入十二指腸或空腸內,或借助胃鏡/十二指腸鏡輔助插入十二指腸或空腸,并經X射線顯影等方式確定置管位置,與相關給營養器械配合,用于向胃腸道引入營養液等,部分多腔鼻腸管還可用于胃部沖洗等。
2.2結構及組成
產品可采用TPU、聚氯乙烯、硅橡膠等材料制成,目前已上市產品常用材料為TPU。通常由頭端、管體、接頭、接頭蓋、導絲等組成。根據產品結構可分為單腔、雙腔、三腔等,頭端可有直插型、螺旋型、重力型、球囊等不同設計;接口有扣蓋,有利于保持清潔;外壁帶有數字刻度,可有效指示產品在體內的使用長度;管壁使用射線可探測材料,具有顯影定位功能。
典型產品結構圖示見圖1、圖2。
典型產品外形結構見圖3、圖4、圖5。
1——導絲接頭及導絲;
2——接頭;
3——接頭蓋固定帶;
4——接頭蓋;
5——管體;
6——頭端。
1——導絲接頭;
2——導絲;
3——接頭蓋;
4——接頭(喂養腔);
5——延長管路;
6——接頭(吸引腔,用于胃減壓);
7——接頭(壓力調節腔,用于胃減壓的氣壓控制);
8——管路上部;
9——三腔管路;
10——管孔(減壓);
11——管路;
12——頭端。
2.3型號規格
應從結構組成、原材料、功能、產品特征、性能指標等方面詳細列表說明各型號規格間的異同點。應采用對比表及帶有說明性文字的圖片、圖表對各型號規格的不同之處加以描述。應明確產品型號/規格的表述方式、劃分依據。
2.4包裝說明
應提供有關產品包裝的信息,如描述產品包裝的材料,說明包裝清單和包裝方式,提供包裝圖示等。如有配件,還應提供與該產品一起銷售的配件包裝情況。應當說明與滅菌方法相適應的最初包裝的信息。
2.5研發歷程
應闡述申請注冊產品的研發背景和目的。如有參考的同類產品或前代產品,應當提供同類產品或前代產品的信息,并說明選擇其作為研發參考的原因。
2.6與同類和/或前代產品的參考和比較
參考的同類產品或前代產品應當提供同類產品(國內外已上市)或前代產品(如有)的信息,闡述申請注冊產品的研發背景和目的。對于同類產品,應當說明選擇其作為研發參考的原因。申報產品應與已在中國境內上市的同類產品或前代產品進行對比分析,應結合《醫療器械臨床評價技術指導原則》附件2申報產品與同品種醫療器械的對比項目,詳述產品間差異,重點說明申報產品的新功能、新應用、新特點。
3.產品的適用范圍、禁忌證
3.1適用范圍
注冊申請人應當明確產品的適用范圍,其描述應與申報產品的性能、功能相符,并應與臨床評價資料結論一致。如:用于經鼻向胃腸道引入營養液等。部分可實現沖洗等其他輔助功能。
3.2預期使用環境
明確該產品預期使用的地點,如醫療機構等??赡苡绊懫浒踩院陀行缘沫h境條件,如溫度、濕度、壓力、海拔等。
3.3適用人群
適用人群建議說明目標患者人群信息,患者選擇標準,重要考慮因素等。
3.4禁忌證:產品材料有過敏史者,食道下段靜脈曲張患者、食道出血患者、食道梗阻患者、腸道吸收障礙患者等其他不宜采用經鼻腸營養管飼的患者。
4.申報產品上市歷史
產品的不良事件歷史記錄:
通過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及FDA-MAUDE、Pubmed數據庫查詢到該產品有多起疑似不良事件。經鼻腸營養導管產品在臨床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有:堵管、不通暢;連接處脫落;刻度標記不清、錯誤;打折、末端開裂;接頭斷裂/脫落/不匹配;石蠟油潤滑管體后刻度標記消失;消化道黏膜損傷;導管拔出困難、拔出過程在患者鼻咽部發生打結等(如圖6所示)。
注冊申請人應跟蹤整理已上市同類產品的不良事件、召回、警戒等相關信息,并將其作為風險管理的輸入資料,進行風險評估和控制。
(三)非臨床資料
1.產品風險管理資料
1.1風險分析方法
1.1.1風險分析過程:要考慮合理的可預見的情況,包括正常使用條件下和非正常使用條件下。
1.1.2危險(源)的識別應包括:對于患者的危險(源);對于操作者的危險(源);對于環境的危險(源)。
1.1.3風險形成的初始原因應包括:人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操作);產品結構的因素;原材料因素;綜合因素;環境條件。
1.1.4風險判定及分析考慮的問題包括:產品原材料生物學危險(源);產品質量是否會導致使用中出現不正常結果;操作信息,包括警示性語言、注意事項以及使用方法的準確性;留置使用可能存在的危險(源)等。
1.2風險分析清單
經鼻腸營養導管產品的風險分析資料應符合YY/T 0316 《醫療器械 風險管理對醫療器械的應用》的有關要求。
產品已識別的風險至少包括但不僅限于以下方面:
a.原材料的生物學和化學危害:
材料或材料來源變化
原材料雜質
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
不正確的配方
b.生產加工過程可能產生的危害:
污染
添加劑、助劑、輔劑的殘留
工藝用水
生產環境潔凈度
c.產品使用風險因素:
選擇與使用不當
護理
感染
粘膜損傷或粘連
反流誤吸
導管脫出體外
導管扭曲、打結、斷裂/開裂、堵管
鼻腸管頭端回退至胃部
球囊破裂、球囊不能回縮
導絲從導管側孔脫出、導絲頭端銳利、導絲難以拔出
接口誤接至其他器械
重復使用
不正確的給藥、藥物不相容
d.滅菌過程可能產生的危害:
滅菌方式對產品不適宜,滅菌不完全等
e.不正確使用產生的危害:
未按照說明書中操作方法操作,使用過程中損傷導管等
f.產品包裝可能產生的危害:
包裝破損、標識不清等
申請人應對所識別的風險提出具體的降低風險的措施。降低所申報產品的風險應依據YY/T 0316 《醫療器械風險管理對醫療器械的應用》要求依次從優化設計消除風險、增加保護措施降低風險、說明書提示風險等多角度進行考慮,且不可將說明書、標簽提示風險作為唯一的風險控制措施。
風險管理報告需包括風險分析、風險評價、風險控制等產品風險管理的相關資料,至少需包括產品安全特征清單、產品可預見的危害及危害分析清單【說明危害、可預見事件序列(即危害成因分析)】、危害處境和可能發生的損害之間的關系、風險評價、風險控制措施以及剩余風險評價匯總表。
2.產品技術要求及檢驗報告
2.1產品技術要求
應當按照《醫療器械產品技術要求編寫指導原則》的規定編制產品技術要求,技術指標引用標準應當為現行有效版本。
經鼻腸營養導管基本技術性能指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申請人可根據產品自身特點,參考相應的國家、行業標準制定產品技術要求,如有不適用條款(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要求),申請人應在申報資料中說明理由。
2.1.1外觀 :經鼻腸營養導管應清潔、無異物,不應有表面缺陷和加工缺陷;導絲頭端應圓鈍。
2.1.2尺寸:外徑、內徑、長度及允差等。
應給出產品的示意圖。
2.1.3連接件(拉伸性能、液體泄漏)
應符合YY 0483要求。
2.1.4拉伸性能:應符合YY 0483要求。
2.1.5管身刻度的要求。
2.1.6抗彎曲性能。
2.1.7配合性能。
2.1.8耐腐蝕性(若適用)。
2.1.9化學性能。
根據不同材料特性,由企業決定具體的化學性能要求(如:酸堿度、紫外吸光度、還原物質、蒸發殘渣、重金屬、過氧化物等,具體指標的選擇可以參照相應的國家、行業標準及已上市同類產品情況)。用環氧乙烷滅菌的產品應規定環氧乙烷殘留量的要求。
2.1.10射線可探測性(也可使用其他定位方式,如:電磁導航等)。
2.1.11產品應無菌。
2.1.12根據產品宣稱的技術特點制定的其他性能要求。
耐壓性(若適用);
涂層(若適用):摩擦力等;
帶球囊的產品應符合YY/T 0817要求。
2.2產品檢驗報告
提供檢驗樣品型號/規格的選擇依據。所檢驗型號/規格需為能夠代表本注冊單元內其他型號/規格的典型產品。當申報產品包括多個型號規格,需綜合考慮經鼻腸營養導管的原材料、結構組成、包裝方式、滅菌方式、生產工藝和預期用途等影響因素。一個型號不能完全覆蓋時,應選擇其他型號進行相關性能的補充性檢測。注意典型型號/規格不一定是臨床常用型號/規格。
3.產品研究資料
應當從技術層面論述申報產品的原材料控制、設計、技術特征、產品性能指標及制訂依據、生物相容性評價研究、滅菌工藝研究、有效期和包裝研究等內容。至少應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內容:
3.1化學和物理性能研究
3.1.1原材料控制
說明原材料的選擇依據,明確產品的起始材料,列明產品生產過程中由起始材料至終產品所需全部材料(包括加工助劑等)的基本信息,如名稱、供應商、符合的標準(如適用)等。產品組成材料可以列表的形式提供,并與產品結構圖示中標識的部件一一對應。若產品結構采用分層/分段結構的,應逐層/逐段分別進行描述;若產品組成材料為混合物的,應明確各組分及其比例。若有涂層的,應列明涂層主要化學成分和比例信息,及制造過程中使用的焊接劑、粘合劑、著色劑等。
原材料應具有穩定的供貨渠道以保證產品質量,所用原材料的質量控制標準和研究資料。
對于首次應用于醫療器械的新材料,應提供該材料適合用于產品預期用途的相關研究資料,可參考提供該材料適于人體使用的相關研究資料,如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資料,毒理學分析,可瀝濾物分析,臨床應用史等。
3.2產品性能研究
3.2.1設計特征
應列明經鼻腸營養導管產品各部件的名稱、材料、結構和功能,提供圖樣,內容應足夠詳盡。提交各部件功能與實現功能的工作原理、途徑與技術指標的制定依據與驗證的詳細描述。如產品具有特殊結構(如螺旋型頭部、重力錘等)、組件、功能(如防反流)等,應提供相應結構特征、參數和性能分析,以及針對性設計和驗證的內容。
尤其應注意接口的防誤接設計和驗證,建議注冊申請人密切關注YY/T 0916《醫用液體和氣體用小孔徑連接件》系列標準的要求進行設計和驗證。
產品設計驗證建議還包括對適用人群生理特點(如幽門竇、空腸曲等)的分析,以及針對性設計輸出的內容。列出產品部件所使用全部材料(包括增塑劑、粘合劑等)名稱及所用材料選擇的依據,高分子材料明確供應商及牌號,金屬材料明確牌號。
3.2.2物理特性
3.2.2.1各部件外觀,尺寸(外徑、內徑、長度及允差等),管體及接頭的拉伸性能、抗彎曲性、液體泄漏,接頭(尺寸、無泄漏等),配合性能,耐腐蝕性等指標。所有組件應具有各自性能要求。如包含特殊組件、結構和功能,應規定組件、結構的尺寸、性能要求,如帶球囊的產品應包括對球囊性能的研究等。
3.2.2.2涂層(潤滑涂層)特性
如產品帶有涂層,應說明采用涂層的目的,所用涂層化學成分和比例信息,并提供涂層設計相關的性能研究及驗證資料。如涂層目的為降低摩擦阻力時,可參考YY/T 1536《非血管內導管表面滑動性能評價用標準試驗模型》等進行評價。
注冊申請人還應進行涂層的安全性評價。
3.2.3化學性能要求
根據不同材料特性及工藝條件,決定具體的化學性能研究項目,如酸堿度、紫外吸光度、還原物質、蒸發殘渣、重金屬、過氧化物等,用環氧乙烷滅菌的產品,需對環氧乙烷殘留量進行監控。
如材料配方中使用了已知的潛在毒性物質,如特殊原材料的化學添加物、粘合劑等物質,PVC經鼻腸營養管中使用的增塑劑等,建議選擇相應物質用量最大的成套使用型號,采用適宜浸提溶液,以及經過方法學驗證的檢測方法,檢測其溶出總量,并進行人體使用安全性評估,或提供相同材料配方的同類產品的安全使用支持文件。
3.2.4其他性能要求
包括無菌要求、射線可探測性及根據產品宣稱的技術特點制定的其他性能要求。
另外,建議申請人研究本產品與相應溶媒介質接觸后的性能變化,如在人工胃液、人工腸液中經預期留置時長浸泡,或接觸醫用石蠟油等潤滑介質(如適用,該資料適用時提交)后的性能變化。
3.3生物學特性研究
終產品中預期與人體直接或間接接觸的部分,均需要進行生物相容性評價。
生物相容性評價研究資料需包括:
3.3.1生物相容性評價的依據、項目和方法。
3.3.2產品所用材料的描述及與人體接觸的性質。
3.3.3實施或豁免生物學試驗的理由和論證。
3.3.4對于現有數據或試驗結果的評價。
根據GB/T 16886《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系列標準對經鼻腸營養導管進行生物相容性研究??紤]的生物相容性評價終點需包括:細胞毒性、致敏、刺激或皮內反應。
3.4滅菌工藝研究
3.4.1應明確滅菌工藝(方法和參數)及其選擇依據和無菌保證水平(SAL),并提供滅菌確認報告。申報產品無菌保證水平(SAL)應達到1×10-6。
3.4.2殘留毒性:若滅菌使用的方法容易出現殘留,如環氧乙烷滅菌,應當明確殘留物信息及采取的處理方法,并提供研究資料。
4.穩定性研究
(1)貨架有效期研究
有效期包括產品有效期和包裝有效期。產品有效期驗證可采用實時老化或加速老化的研究。實時老化的研究,應從產品定型后即開始進行。實時老化的研究,應遵循極限試驗和過載試驗原則。加速老化研究試驗的具體要求可參考《無源植入性醫療器械貨架有效期申報資料指導原則(2017年修訂版)》的適用部分。
對于包裝的有效期驗證,建議申請人提交在選擇恰當的材料和包裝結構合格后的最終成品包裝的初始完整性和維持完整性的檢測結果。在進行加速老化試驗研究時應注意:產品選擇的環境條件的老化機制應與宣稱的運輸儲存條件真實下發生產品老化的機制相匹配一致。對于在加速老化研究中可能導致產品變性而不適于選擇加速老化試驗方法研究其包裝的有效期驗證,應以實時老化方法測定和驗證。
(2)包裝及包裝完整性:在宣稱的有效期內以及運輸儲存條件下,保持包裝完整性的依據。
產品包裝驗證可依據GB/T 19633.1 《最終滅菌醫療器械包裝 第1部分:材料、無菌屏障系統和包裝系統的要求》、GB/T 19633.2 《最終滅菌醫療器械包裝 第2部分:成形、密封和裝配過程的確認的要求》等標準,提交產品的包裝完整性驗證報告。
5.其他資料
結合申報產品的特點,提交證明產品安全性、有效性的其他研究資料。
(四)臨床評價資料
根據國家藥監局《關于發布免于臨床評價醫療器械目錄的通告》,經腸鼻營養導管分類編碼為14-05-02,免于進行臨床試驗。
按照《醫療器械臨床評價技術指導原則》,注冊申請人需提交申報產品相關信息與《目錄》所述內容的對比資料和申報產品與已獲準境內注冊的《目錄》中醫療器械的對比說明。具體提交資料的要求見指導原則。
(五)產品說明書和標簽樣稿
產品說明書和標簽的編寫應符合《醫療器械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及相關標準的要求。同時應滿足以下要求:
1.根據臨床評價資料等有關技術文件,明確產品的適用范圍、適用人群;
2.對置管方法及相應操作步驟進行詳細說明;
3.對置管位置的判斷方法進行說明;
4.對日常護理的要求,如沖管、鼻部及口腔護理等進行說明;
5.對接口適配的要求進行說明;
6.對產品允許留置人體的時間進行說明;
7.帶球囊的產品應標記標稱容積;
8.應提示對產品材料有過敏史者禁用,以及可能產生過敏的情況;
9.應提示一次性使用,用后銷毀,包裝如有破損,嚴禁使用;
10.應提示滅菌方式;
11.置管過程需要使用潤滑介質時,應說明推薦使用的潤滑介質,并警示避免使用的潤滑介質;如,乳膠材質帶球囊的產品,應避免使用液體石蠟等石油基質潤滑劑;
12.應列出相應禁忌證;
13.應列出適用于申報產品的警示信息和注意事項。警告中包括器械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或潛在的安全危害,并且還應包含可能的后果。
(六)質量管理體系文件
經鼻腸營養導管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應符合《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要求,并按《醫療器械注冊申報資料要求及說明》提交資料。詳述產品的生產過程,提供生產工藝流程圖,注明關鍵工藝和特殊工藝,說明過程控制點。明確對生產加工過程使用的添加劑、粘合劑等具有潛在毒性或限量使用的物質的控制情況。
三、參考文獻
[1]GB 18278.1,醫療保健產品滅菌 濕熱 第1部分:醫療器械滅菌過程的開發、確認和常規控制要求[S].
[2]GB 18279.1,醫療保健產品滅菌 環氧乙烷 第1部分:醫療器械滅菌過程的開發、確認和常規控制的要求[S].
[3]GB/T 18279.2,醫療保健產品的滅菌 環氧乙烷 第2部分:GB 18279.1應用指南[S].
[4]GB 18280.1,醫療器械保健產品滅菌 輻射 第1部分:醫療器械滅菌過程的開發、確認和常規控制要求[S].
[5]GB 18280.2,醫療保健產品滅菌 輻射 第2部分:建立滅菌劑量[S].
[6]GB/T 18280.3,醫療保健產品滅菌 輻射 第3部分:劑量測量指南[S].
[7]GB/T 19633.1,最終滅菌醫療器械包裝 第1部分:材料、無菌屏障系統和包裝系統的要求[S].
[8]GB/T 19633.2,最終滅菌醫療器械包裝第2部分:成形、密封和裝配過程確認的要求[S].
[9]GB/T 14233.1,醫用輸液、輸血、注射器具檢驗方法 第1部分:化學分析方法[S].
[10]GB/T 14233.2,醫用輸液、輸血、注射器具檢驗方法 第2部分:生物學試驗方法[S].
[11]GB/T 16886.1,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 第1部分:風險管理過程中的評價與試驗[S].
[12]GB/T 16886.5 ,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 第5部分:體外細胞毒性試驗[S].
[13]GB/T 16886.7,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 第7部分:環氧乙烷滅菌殘留量[S].
[14]GB/T 16886.10,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 第10部分:刺激與皮膚致敏試驗[S].
[15]YY 0483,一次性使用腸營養導管、腸給養器及其連接件 設計與試驗方法[S].
[16]YY/T 0586,醫用高分子制品X射線不透性試驗[S].
[17]YY/T 0916.1,醫用液體和氣體用小孔徑連接件 第1部分:通用要求[S].
[18]YY/T 0916.20,醫用液體和氣體用小孔徑連接件 第20部分:通用試驗方法[S].
[19]YY/T 0817,帶定位球囊的腸營養導管物理性能要求及試驗方法[S].
[20]YY/T 0313,醫用高分子產品 包裝和制造商提供信息的要求[S].
[21]YY/T 0316,醫療器械 風險管理對醫療器械的應用[S].
[22]YY 0450.1,一次性使用無菌血管內導管輔件 第1部分:導引器械[S].
[23]YY/T 0466.1,醫療器械用于醫療器械標簽、標記和提供信息的符號 第1部分:通用要求[S].
[24]YY/T 0615.1,標示“無菌”醫療器械的要求 第1部分:最終滅菌醫療器械的要求[S].
[25]YY/T 0681.1,無菌醫療器械包裝試驗方法 第1部分:加速老化試驗指南[S].
[26]YY/T 0698.1,最終滅菌醫療器械包裝材料 第1部分:吸塑包裝共擠塑料膜 要求和試驗方法[S].
[27]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20.
[28]FDA, CDRH. Safety Considerations to Mitigate the Risks of Misconnections with Small-bore Connectors Intended for Enteral Applications.
[EB/OL].https://www.fda.gov/regulatory-information/search-fda-guidance-documents/safety-considerations-mitigate-risks-misconnections-small-bore-connectors-intended-enteral, 2015-02-11.
or[EB/OL].https://www.fda.gov/media/83412/download,2015-02-1.

站點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本站聯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相關處理。
鄭州思途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醫療器械產品政策與法規規事務服務,提供產品注冊備案申報代理、臨床試驗、體系建立輔導、分類界定、申請創新辦理服務。
行業資訊
知識分享